中国教育报——夏文斌:让更多“知本家”横空出世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12-03-13 文字:【
大】【
中】【
小】
摘要:
让更多“知本家”横空出世
《中国教育报》 (2012年3月12日 第9版)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原院长冯冠平教授花了15年时间,将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打造成令人瞩目的知识财富的航空母舰,从成立之初的8000万元资产,发展到现在近百亿元的资产,孵化高科技企业600多家,促进150多项科技成果产业化。
冯冠平现象再次让我们深思:现代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究竟是什么?大学从事科学研究的目标和归宿何在?如何才能使我们的大学承担起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
其实答案已经明确,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我们如何不使冯冠平不成为个案,如何从理念、体制、办学方式的变革上,使得更多如冯冠平教授的“知本家”横空出世。
在市场经济所引起的利益价值竞争空前激烈的今天,大学再一次被推到竞争聚集的焦点。大学拥有优秀的人才、深厚的学术文化底蕴,社会对大学的高期待理所当然。但这种期待并不会自然而然使大学获得殊荣。因为社会各个部门特别是企业,在期待关注的过程中,也一直在希望能找到一条知识创新转化的腾飞之路,他们的创新动力和激情如果感动不了高校,就可能会“移情别恋”,寻求新的科研生发地。
斯坦福大学的学术和社会地位一直为人们所称道,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原因就在于斯坦福大学深切意识到,只有将自身的科研成果源源不断地转变为新的高科技成品,大学才能真正在现实社会中立足,大学所遇到的其他矛盾甚至困境才能一一化解。于是,人们看到了斯坦福大学与硅谷协同创新所铸就的辉煌,看到斯坦福大学通过硅谷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之间打开一条绿色通道,斯坦福大学成立的专利办公室,以专利许可和技术转让的形式把斯坦福大学的先进科研技术转向硅谷,从而既保护了创新者的知识产权,又使得创新效益得到最大化利用。
日前,南京市市委书记杨卫泽在南京工业大学演讲时,深有感触地表示:“斯坦福大学究竟是什么样的大学?为什么南京呼唤斯坦福式的大学?南京用哪些措施来呼唤斯坦福式的大学?”他还直言道:“南京科教与人才资源占了全省60%,拥有50多所高等院校,70多万名科研人员,80多万名在校大学生,但南京科技成果转化不够,科技创业能力不强。”
明晰现代大学的定位和责任,增强科技转化和创业能力,这是当代中国大学需要不断强化的内在要求。而如何才能实现斯坦福大学式的目标,关键还在于我们能否在知识创新上有大手笔。
冯冠平教授所以取得如此辉煌,最根本还是矢志不移地在知识创新道路上屡创佳绩。植根于现代社会的知识创新,有两个纬度缺一不可。一是要在知识原创性上有独特之处。要有如斯坦福大学所倡导的“卓越的尖端”。斯坦福大学的科技造福工作,其基础还来自于学校的20多名获诺贝尔奖及一批具有原创能力的教授,他们对科学的忠诚,对创新的强烈愿望,造就了斯坦福大学的科研专利能够经得起残酷的市场竞争。另一方面,要在协同创新方面有新作为。为了共同目标,要善于联合各种资源,取长补短,形成创新团队的整体优势,进而才能在产业化和市场化方面有新突破,原创性的成果也才能在协同创新的互补优势中得以转化。
有更多的“知本家”问世,这是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强烈呼唤,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
创新教学科研机制体制,打通大学、企业、社会的办学壁垒,使更多的人才在新的平台上大显身手,使更多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能够惠泽民众,让大学知识分子的创造潜能得以最大限度的释放,这是时代和人民对大学的新要求、新期待。应当说,这一过程是异常艰难的,它既需要有高水平的设计,需要设计者能够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把握当代世界教育改革的大势,视野开阔,目标超前,具有打破旧习惯、旧体制的勇气和决心,更需要改革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
无论如何,号角已经吹响,舞台已经搭就,我们已行走在路上!
作者:夏文斌(北京大学教授、新疆石河子大学副校长)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