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深圳发展的灵魂。由于科技基础先天不足,深圳的高校与科研院所数量不多,与迅猛的经济增长难以匹配。不过,深圳华大基因、光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等新型研究机构,在源头创新与产业发展上走出了别具特色的新路子。
与传统的研究机构不同,近年在深圳诞生或“移师”至此的机构,将创新与产业化紧密结合,一些技术已处于世界前沿,成为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中令人瞩目的新生力量。
“四不像”研究机构的内生动力
在深圳,有一些特别的机构,既像研究机构、学校,又像企业,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1996年以来,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把事业单位、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四者的优势相结合,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新方式,创造出产学研融合新模式,即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深加工”高科技成果,成为市场风向的“守望人”、企业的“孵化器”、科研机构的“供血者”。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开创了一个“四不像”模式。第一,是企业又不完全像企业。研究院实行企业化管理,但不同于一般企业,是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基地,强调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第二,是事业单位又不完全像事业单位,实行事业单位的企业化运作。第三,是研究机构又不完全像科研院所,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管理服务和创业投资等功能融为一体。第四,是大学又不完全像大学,植根于清华大学的校风和传统,融入了特区企业文化的特色。
这个模式让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摆脱了“政府是投入主体,领导是基本观众,得奖是主要目的,仓库是最终归宿”的模式,扮演了促成科研成果产业化的“红娘”,给有创业冲动、想发掘金矿的企业递上一把高科技的“铁锹”。通过技术入股等方式,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形成了“科研创造价值、价值反哺科研”的良性循环,为研究院自我发展提供不竭的“内生动力”。
2010年揭牌成立的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是另一个特别的例子。这个由政府、产业界和金融界共同支持的科研机构,吸引了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两年来大规模地覆盖底层核心知识产权,奠定了在超材料设计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
今年7月,全球首条超材料生产线——深圳光启超材料生产线在龙岗区正式投产,标志着超材料这一新兴领域正式从实验室走向了生产线。广东科技厅厅长李兴华曾表示,广东要想做大做强新材料产业,就需要更多可以在源头创新的“光启”。
新型研究机构吹响产业“集结号”
2011年,深圳市低成本健康产学研资联盟、深圳市机器人产学研资联盟、深圳基因产学研资联盟、深圳超材料产业联盟等陆续揭牌成立,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华大基因、光启研究院等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深圳基因产学研资联盟理事长、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汪建去年表示,期望深圳基因产学研资联盟未来5至10年能达到千亿元产值。
光启研究院则发起设立了“超材料产业基金”,专注投资超材料领域新兴创业企业,并用于扶持超材料产业联盟上下游企业,进而实现以超材料为核心驱动力的超材料产业联盟做大做强。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则是低成本健康、机器人方面的“领头人”,这个最早只有5人的团队如今已发展至千余人的规模。
据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樊建平介绍,该院在重视孵化企业的同时,强调产业链的培育,积极营造健康有序的产业生态。该院牵头成立的深圳市低成本健康联盟孵化企业已形成超过40个产品服务的产业群,机器人联盟中仅机器人协会的企业产值总计达160亿元人民币,出口产值达90亿,企业从业人员5万人。
这些新型研究机构的发展,让深圳增加了更多创新的“摇篮”。去年,科技部同意依托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组建超材料电池调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华大基因研究院组建农业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至此,深圳的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增至4家。2011年内,深圳新建27家重点实验室,全市的存量规模上升到120多家,初步形成一个根深叶茂的源头创新群落,大大提升深圳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能力。
加强高校研究机构建设,增强源头创新
2011年深圳GDP突破1.1万亿元,经济增长愈加依靠创新驱动,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1万亿元,其中60%具有自主知识产权。2011年全社会研发投入约430亿元,占GDP比重达3.66%,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
在上述新兴载体成为深圳创新“原动力”的同时,深圳仍然咬定源头创新不放松,加强高水平的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争取更多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深圳,加快建设国家基因库,发挥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支撑和服务作用。继续加强创新载体建设,新增各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100家以上。组织实施50项重大技术攻关项目,引导科研机构、企业积极承担和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力争在一些前沿和新兴领域取得突破。
去年以来,深圳计划创办10所国际化专业特色学院,华大基因学院、深圳先进技术学院陆续揭牌成立,多所特色学院正在积极筹建中。按照设想,特色学院建设按照“小而精、开放式、国际化”原则,通过积极探索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大力培养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急需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