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is科技创新是牛津大学全资拥有的技术商业化公司,负责管理牛津大学的技术转移和学术咨询。自2011年起,Isis和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清华研究院”)达成合作协议,双方互设办公室,共同推动技术转移工作。日前,Isis科技创新董事总经理汤姆•哈可德、企业部亚洲区主管贝大卫一行来访深圳,并接受本报记者专访,畅聊深圳与牛津大学进行国际创新合作合作中的点滴。
深圳特区报:Isis和深圳是如何结缘的?
汤姆•哈可德:牛津大学一直和清华大学有合作,嵇世山教授曾在清华大学本部负责国际创新合作工作。2009年,Isis在香港设立了分公司,深圳毗临香港,创新创业环境优越,是我们进军中国内地首选之地。2011年,嵇教授担任清华研究院的院长,由于此前的互相了解,我们和清华研究院一拍即合。
深圳特区报:为什么与深圳清华研究院合作,你们选择合作伙伴的标准是什么?
贝大卫:首先,我们希望合作伙伴与政府和企业界都有紧密的联系;其次,某些技术要在中国实现本地化,需要进行二次开发,这个机构要有本地化二次开发的能力;第三,要有投资的能力,有足够的资金来支持技术转移。
清华研究院是符合这三个标准的非常完美的机构。清华研究院在全国有着广泛的网络,可以帮助技术对接产业界;他们也有研发的资源和能力,可将技术进行二次开发,转移到工业界进行产业化;清华研究院有自己的创投公司,和其他投资机构及基金有非常紧密的联系,来支持技术的转移和商业化。所有这些特性,都能帮助Isis的技术来中国进行产业化。
深圳特区报:Isis和清华研究院是如何合作进行国际创新合作的?
贝大卫:Isis和清华研究院的合作,整体模式是通过我们的鉴别评估,将牛津、英国乃至整个欧洲的高新技术,挑选适合的,通过清华研究院平台,转移至深圳。
6个月之前,Isis希望清华研究院提出筛选技术转移到深圳的具体标准,清华研究院在国际技术库里筛选出10个左右的精选项目。随后,我们共同对这些技术进行评估和鉴别,组织材料对技术进行介绍,利用清华研究院在产业界的网络,将介绍发到产业界,目前,一些公司已经对这些技术表现出很大的兴趣,正在进行谈判。
我们的合作非常紧密,比如,Isis员工胡晓伟的办公地点在清华深圳研究院,而清华研究院的员工刘仁辰则常年在牛津大学工作。利用牛津Isis在欧洲的影响力和网络资源,在欧洲筛选、搜集技术,利用清华研究院在深圳乃至中国的网络和影响力,把这些技术推及产业界,双方“嵌入式”的互补合作,形成了高效的国际创新合作的通道。
深圳特区报:Isis和清华研究院一年多的合作有什么成果?
汤姆•哈可德:2012年5月,我与深圳市科技创新委的相关部门领导进行沟通,Isis为创新委软科学项目规划、技术转移条例的修改提供了多项建议,并得到采纳。受深圳技术转移促进中心的邀请,Isis还为深圳首批技术转移专员做了培训。
Isis与深圳清华研究院等本地领先的技术研发机构逐步建立了战略合作。在欧洲,清华研究院的欧洲中心与Isis实现了项目信息及市场渠道的无缝对接和共享。双方在2012年2月共同启动了“中欧技术转移应用平台(SETEP)”项目。该项目搭建欧洲大学和科研机构、高科技园区及高科技风投等组织与中国企业和市场间的技术转移高速通道,将源自欧洲具有一定先进性和成熟度高科技项目和公司转移到深圳。
SETEP项目率先在西班牙启动,筛选了近20家高科技公司,通过清华研究院来深对接,其中一个项目已进入最终谈判阶段。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让我们对现在进行的合作模式非常有信心。成立一年来,欧洲中心共筛选了来自欧洲多个国家不同领域的高科技项目超过180项,对接欧洲高科技公司超过50家。
深圳特区报:在推动国际创新合作方面,接下来有什么打算?
汤姆•哈可德:国际创新合作,能够满足深圳在改革方面的需要,希望Isis成为深圳国际创新合作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短期内,我们计划在深圳成立分公司,建立国际创新合作平台,深化与深圳政府机构、科研院所、行业协会、投资机构、科技园区的合作,2013年计划能为深圳引进10至20个国际高科技项目。
同时,我们希望在欧洲建立一个团队,专门做中国的技术转移工作,在中国也建立一个团队互相配合。另外,想引导成立国际创新合作投资基金,投资从欧洲转移来的落户深圳的项目。在国际创新合作政策研究、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建设、高端人才的引进与培养、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等方面为深圳作出一些贡献。
记者:杨婧如
来源:深圳特区报